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

特别喜欢儒学家马一浮的一句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意思是即便经历了世事无常,人生沉浮,阅尽岁月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
这句话与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思相近,人的内心再强大也有温情时刻,也会被温柔美丽的细节触动,感受到细小的美好。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马一浮的,我以为用来说周华诚,却是如此适合。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岁月里,很多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那些曾经融入国人骨血的东西,如果不及时记录,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势必被湮没。当周华诚看到中国传统乡村延续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在消逝,心中充满爱惜之情。他于2014 年春天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邀请生活在城市的人和他一起,走进他老家常山的稻田,感受春种秋收,挽留最后的农耕生活。这一活动吸引了数百人参与到赤脚下田、重建乡村生活的实践中来。
几年下来,这一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一群稻友不仅在大地上种出粮食,也在心田耕种出许多文艺的成果,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观念。他们一起耕作劳动,一起写作画画,接连出版了好几本书,如《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草木滋味》等。《草木光阴》即是由作家周华诚与画家金雪合著的,文图俱美,令人捧读之时心动不已。
他写晨霜:天气一天天地凉下去,稻田收割过后就到了寒露、霜降。清晨枯黄的草叶上,渐渐地有了霜。
他写鸟鸣:我一遍遍重听并思想着,能把这十二秒的鸟鸣,用邮件分享给谁,呆坐了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就渐渐地落了一层黄色的花粉。
他写黄昏:总是会想起那一些黄昏。跑过一个山坡爬过一座木桥,再穿过一大片树林,眼前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余辉把田野涂成一片金黄。孩子们四散开来,在田野间奔跑……这便是周华诚草木光阴里的温柔敬惜吧。
当代的我们步履匆匆,似背负千斤压力,被裹挟踟蹰,生活仿佛已失了趣味,一日一日,重复又单调。此时我们应该有一颗怜惜草木的柔软之心,更应该重拾这种情怀。这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让你永远怀抱希望。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意外会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什么结局,但是,我们能够把握好这个当下,可以自己在心底里保留生命之初的那份童真和美好,得到一丝精神的放松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