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型”70年的变迁史

最近热播的《安家》中,房产中介店长房似锦对宫蓓蓓说:“房子选不好,对你的家庭关系不太好。”的确,居住空间会影响到家庭关系,宫蓓蓓与公婆的不和谐,也与房子相关。居住空间显性的空间就是户型了。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地产行业,在观看《安家》中,想到了户型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看中国过去 70 年的户型变迁,也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变迁史,在设计眼中,户型的发展变化,是另一种角度,每一个年代,都有相对应的户型,70 年的 7大户型变迁史,也是中国不同阶段的户型发展史。
人类从最初的巢居、穴居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开始,发展到现在的“美好生活”的居住方式,期间经历了很多阶段。50 年代建国前四合院:以院为特征,最典型的为北京四合院,跨越历史长河的合院建筑,成为我国最经典的居住形式,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格局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通常都由正方、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讲究等级秩序。坐北向南、四四方方一个小院子,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光,长辈住上房,东厢住子女,西厢是灶堂柴房,后头有猪圈鸡窝房,坡屋顶,大厚墙,院里是石榴红枣,院外是榆柳相依。
与我们当下户型在空间组织上的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公私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由此可见,现在所流行的户型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但土地资源利用率太低,东西厢房和南房的朝向不好,受技术限制,卫生条件较差。
50 年代至 70 年代建国初期合用型住宅、筒子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此阶段户型设计主要是考虑低造价地解决住房问题,为解决大量工人的居住问题,国家以集体为单位兴建了大量的合住型住宅,简单地说就是以前的单身宿舍—筒子楼。
筒子楼就是中间一个走廊,住房分别在走廊的两边(单间),门对门,公共厕所、公共厨房。隐私在那个年代只是“奢侈”的代名词。
80 年代改革开放单元房:改革开放,经济好起来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开始有了家庭的概念,渴望“成套房”。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年内,住房主要靠福利分房、父辈老屋解决,直到 1978 年、79 年,才有第一批商品住宅的问世。
80 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拥有私人厨房、卫生间,主流商品房都在 80 平米左右,不配电梯,2-3卧室,一个卫生间,无厅或客厅、餐厅多在一个空间混合使用,卧室为主要活动空间,户型朝向不是那么敏感,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塔楼,完全朝北,东西向,为了挤进更多套房子,格局不方正。一些奇葩户型也多出于 80 年代的塔楼。
90 年代居寝分离,出现独立的客厅、餐厅。改革开放进行了 10 年,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商品房,原来的厅无法放置更多的家具,会见客人要在卧室,存在诸多不便。在 70 年代80 年代户型基础上,开始有了居寝分离的概念,客厅作为家庭娱乐、用餐的起居活动空间独立出来。
90 年代户型和现在已经很接近了,开发商开始研究户型的方正、南北通透、采光等满足舒适的要求,只是房子没有现在贵,不像现在那么高,一般没有电梯,装修也很简单便宜。
20世纪住房制度改革带来多样变化。20 世纪末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更加合理的居住形式,1998 年住房货币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开发商竞争加剧,除了拼户型的舒适度,还要拼谁赠送的面积多,利用规范里的“不计算面积”、“计算一半的面积”规定增加赠送面积等,通高阳台,错层,跃层户型在这个阶段陆续出现,根据新版《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对于面积计算更加严格,很多偷面积方式难以实现。
1999 年,由建设部修订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明确提出了对于起居室的要求并对各个房间的最低面积标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二线城市首批推出了“精装房”概念。
2006 年,国十五 70/90 政策(90平米以下套型住房占全部